能量補給站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探索生命能量。淨化提升心靈。享受自在人生
 
蓮心能量蓮心能量  首頁首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登入  

 

 凡夫與聖人

向下 
發表人內容
自在
普通會員
普通會員
自在


文章數 : 635
注冊日期 : 2011-04-04

凡夫與聖人 Empty
發表主題: 凡夫與聖人   凡夫與聖人 Empty周六 10月 22, 2011 8:35 pm

凡夫與聖人

南傳《法句經》,看到兩個偈頌,感覺非常的有意味:


(一)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二)彼等諸漏盡,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

前一頌說凡夫的苦惱境界,應如何解決;後一偈頌則說聖人的自在境界,我現在想與各位法師講解這兩個頌。

凡夫的境界

首先,我們來討論凡夫是什麼境界?「常在燃燒中」,這是佛訶斥我們的法語,因為沒有得聖道,所以好像是常在火裡面燃燒。我們或許感覺自己四大調和,心情愉快,並不是猛火燃燒的味道,怎麼能說「常在燃燒中」?

《金剛經》上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假如我們能有這個境界,就是從火中跳出去,解脫自在了。事實上,我們的心都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不是貪就是瞋,或者是愚癡、邪知邪見,或者是疑惑,或者是高慢,種種的虛妄分別。這就是我們的內心境界。

「常在燃燒中」,能燃燒的是火,什麼火燃燒我們呢?貪煩惱是火;瞋煩惱是火;一切的煩惱都是火。我們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面憂愁,憂愁也是火。恐怖也是火,痛苦也是火。那麼快樂呢?快樂也是火,遇見滿意的事情、可愛的事情,貪煩惱就來了,貪火就在我們心中燃燒。而有了愛煩惱,就有瞋煩惱,愛正是瞋生起的因。

前多少年,在美國,有一個人來要求我開示。我問:「為什麼需要我開示呢?」他說:「我現在做什麼事都沒有心情,要靠父母兄弟姊妹才能夠有飯吃,才能生存。」這個人是史丹福大學畢業,回台灣後結婚生子。因為他的太太棄他而去,從此,他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我告訴他:「你是個大丈夫,自己要立起來。」這就是他對他太太的愛太厲害了,忽然間失掉這愛的時候,他幾乎要死掉。可以看出來因愛而有苦,所以愛就是苦,並不是真的樂。

《阿含經》上說,有一次佛到鄉間乞食,一個老農夫對他說:「我愛我的牛,牠為我耕田、生產,我感覺很快樂!」佛說:「啊!你愛牛,你就要憂這個牛!」佛法是說,當我們的貪心面對如意可愛的境界,或面對不如意的事,要想辦法把它變成如意,這都是貪煩惱在燃燒。

瞋心的相貌呢?我以前說過,當別人瞋煩惱出現,你不妨在旁邊坐一坐,看這瞋煩惱的相貌:那個人的內心表現於外的狀態,或者是語言、或者是手足動作,在在都表示著此人為瞋火所燃燒的苦惱。

有時候,我們心中沒有如意的事,也沒有不如意的事,那時候,有可能是不貪也不瞋,不貪不瞋,那是聖人的境界嗎?不是,而是愚癡,被愚癡火所燃燒。

從內心上說,我們沒得聖道的人,在貪煩惱裡活動,在瞋煩惱中活動,在無明煩惱裡面活動,如同在猛火中燃燒。這是佛陀善說譬喻,若佛只說:「你為煩惱所煩惱,好苦啊!」我們好像還不明白,佛用火在燃燒形容為煩惱所苦的人,相狀就很明顯。

「何喜何可笑」,我們一時僥倖遇到一些吉慶的事情,內心會感覺到歡喜;看見別人倒楣了,會譏笑那人如何如何,其實都是在煩惱火裡燃燒著,都是很可憐愍的,有什麼可喜可笑的呢?

「幽暗之所蔽」,凡夫沒有智慧的光明,被無明煩惱所蒙蔽,就如同夜間被黑暗蒙蔽了,所以為無明煩惱所燒炙。因為不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常在貪著、瞋怒、愚癡等煩惱中生活。若是證悟法性之理,內心有了般若的光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裡還有貪欲、忿怒、愚癡?但是我們不能照破,如意的事情來了, 好像從天而降,要趕快接過來,這如意的事情要是在別人手裡,就想把它拿過來,別人會苦惱?不關我的事!這就是凡夫的樣子。

這個偈頌佛的法語開示我們,叫我們不要做這種事情,應該作什麼事呢?

「何不求光明」,佛陀教導我們,相信了佛法以後,要努力追求般若波羅蜜的光明。我以前在香港,有一次到商店買東西,售貨員好像沒有看過出家人,看見我就問:「你是幹什麼的?」我始終都不忘記這句話,「我是幹什麼的?」我們出家人是尋求聖道的,應該求般若光明,完整的說,就是修學六波羅蜜,或者三十七道品,我們若能學習四念處,就是求光明。

我們看《阿含經》,佛在世時,隨佛出家的比丘,聽佛說法,或遇見大阿羅漢、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拜他們作師父,受了戒,然後簡要地為他說四念處法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開始用功修行。有問題,隨時可以請教佛、請教阿羅漢;一經開導,把問題解決了,有人可能七天得初果,或二十一天,或結夏安居三個月就得四禪八定,或得四果阿羅漢。你看這有多好?!

反觀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怎麼修行呢?我們來到佛學院,這個學期學了《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下學期可能又學《百法明門論》、《五教儀》、《八識規矩頌》、《三十唯識頌》、《維摩詰所說經》……,學了很多經論,以後幹什麼呢?可能繼續在佛學院裡學習,或是回到寺院服務……。但是學了很多,最後若是不用功,也還不能為人講經。雖然從文字上學了很多佛法,但是沒有修四念處,就不能得聖道。佛在世時的佛弟子,修學四念處,所以得聖道者眾,為什麼能得聖道?因為他們有希求聖道的願望,依四念處法門,念念趣求聖道,而心與聖道合,所以能得。今天我們為什麼沒得聖道?因為沒修四念處。1994年我在福嚴佛學院講《攝大乘論》,那一年福嚴佛學院為印老法師祝壽,出《華雨選集》普遍結緣,我也得到一本,我看到其中印老法師在〈中國佛教瑣談〉這個論題中說一件事:「如今日錫蘭等南傳佛教國家,佛教非常興盛,就是我國的隋、唐時代,也不及他們。」這句話令我受到震驚,阿彌陀佛!這是什麼緣故呢?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們沒能夠修四念處吧!

我們沒有生在佛世,很慚愧不能隨佛修學四念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研讀經律論去學習修行的法門。選擇一個法門,譬如龍樹菩薩造的論、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造的論,乃至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長時期的學習,有恆心、有毅力、不怕苦,將之學習圓滿。通達教義之後,就應該學禪,禪是什麼?就是四念處!

如果禪修不來,那就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只要一心不亂地念佛,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何愁不開悟呢?

若是不修禪、又不念佛,歡喜《般若經》、《法華經》,能背下來,也是不可思議。比如《法華經》,記憶力好的,或者三個星期就能全部背誦,或者三個月乃至六個月、七個月、九個月也可以背下來。若能長時期不懈怠,你會感覺到普賢菩薩、藥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加持。這也是一種殊勝的行門。這也是光明!

阿羅漢的境界:

「彼等諸漏盡」,漏是煩惱,這些阿羅漢修四念處,把愛煩惱、見煩惱的根本執著都滅除了。或者有人說:「我遇見了可愛的因緣我並不貪,遇見可惡的因緣我也不瞋,所以我逐漸地也能得聖道。」不見得!因為要得聖道者,必須要能把發起貪心、瞋心之前那個執著去掉,有了般若之明才能成為聖人。若是心裡沒有貪煩惱、瞋煩惱,一直很明靜,就自以為是得聖道了,那是增上慢!

「亦不貪飲食」,漏盡以後的聖人也是要吃飯的,但不像凡夫那樣執著。佛在世的時候諸比丘要托缽乞食,施主給他什麼食物他就吃什麼,這件事,仔細思惟之,不是簡單的事。阿羅漢雖然也乞食,但是不貪著,他的內心是什麼境界呢?

「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空」是無我義,是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中沒有常恆住不變異、有真實體性的我可得。《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教導比丘觀色受想行識裡沒有常住不變的主體,是無我的,因為色受想行識是因緣生的、無常的、有生滅變化的,所以不是我。《般若經》上說:「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觀一切法不可得的空相,亦不取著此空相,就叫做「無相」。「解脫」:空解脫,不為我相所繫縛;無相解脫,不為一切法相所繫縛;亦應包括無願解脫,聖人觀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不淨,生厭離欲,故名無願。

我們不修四念處的人,我們的心會希望壽命長一點、身體健康一點、智慧高一點、權力大一點、將來比現在富貴榮華一點……,總之希望很多很多,但是阿羅漢對於世間的一切都不希望,更無所求,故名「無願」。我們的種種希望(染污的)實在就是繫縛,無願就解脫了。聖人阿羅漢的心在色受想行識上不希望有所得,是無相的、離一切法、住最上捨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是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後這裡說個譬喻:

「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像鳥在虛空裡飛,沒有足跡。這表示阿羅漢的心,他也能夠見色聞聲,他的識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也有了別性,但是沒有貪瞋癡。

我們的心,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不是貪就是瞋,總而言之就是愚癡,這就是有痕跡。而阿羅漢的心沒有貪瞋癡的痕跡,他的心在入定時是清淨的,出定時也是清淨;遇見可愛的境界,他不會歡喜;遇見不可愛的境界,也不憂愁;說是要死了,內心也不恐怖。他入空無相無願三昧時,現觀本無生死可得。

《阿含經》中說: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怎麼樣才能得須陀洹果?舍利弗尊者回答:「精勤思惟: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無我。」又問:怎麼樣得斯陀洹果?回答還是一樣:「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無我。」欲得三果、四果也都是這樣修行。 我們今天學習佛法,假設你要修學聖道,也應該這樣學,修學四念處。假如我們一天到晚讀經,但是我們的行為和經教不合,就難怪印順老法師認為,不要說今天的中國佛教,就連隋唐佛教也都不如南傳佛教。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想一想:「我是什麼階位?外凡?內凡?見道?修道?無學道?」學習佛法要常常反省自己,令內心清淨。走路的時候,一步一步走,同時要看住我這一念心在幹什麼?時時要用四念處保護這一念心不要被污染。這樣的修行,才有希望見到光明,才能由凡而聖!
回頂端 向下
 
凡夫與聖人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能量補給站 :: 靈犀能量 Soul Energy :: 宗教文選 :: 佛學常識-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