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補給站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探索生命能量。淨化提升心靈。享受自在人生
 
蓮心能量蓮心能量  首頁首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登入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向下 
發表人內容
自在
普通會員
普通會員
自在


文章數 : 635
注冊日期 : 2011-04-04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Empty
發表主題: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Empty周六 10月 22, 2011 9:05 pm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玅境長老答

問: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就是止、就是觀!」這種說法對嗎?

答: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阿彌陀經》:「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意思就是教人持念佛的名號。如果專精持念,一日乃至七日,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這可能是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的境界。這樣說,念佛名號也可能通於初步的止,但是止的範圍還是很廣的。

如果要從未到地定進步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無色界四空定,那還要有一大套的方法的,《瑜伽師地論》說得頗詳。不經過學習是不曉得的。至於修觀,那就更要對於佛法的勝義深入的學習,達到純熟的程度以後,你才可能觀得上來。只念佛名號不學習經論,恐怕觀不上來。

南北朝時代的廬山慧遠大師,被尊為淨土宗初祖,他也提倡念佛。但是他與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一樣嗎?他的念佛法門中,應有念諸法如的深義,和單純的持佛名號是不一樣的。據《高僧傳》的記載:慧遠大師未出家前是「博綜六經、尤善莊老」的學者,後來聽彌天釋道安法師講《道行般若經》(即《小品般若經》之同本異譯),說了一句話:「儒道九流,皆糠秕耳!」就是感覺到佛法中的勝義遠非孔孟、老莊所能及,就發心出家了。所以慧遠大師的出家因緣,是因為聽了《道行般若經》的。這樣的人,只是念佛名號能滿足他的意樂嗎?

而南北朝時代中國大亂,連出家人也受到影響。當時依止道安法師學習聖道的人頗多,但因戰亂、生活困難,沒辦法在一起住,慧遠法師就到廬山去了。後來他又學習《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行法只是一味念佛名號乎?如果只是持念名號而不學習經教,只能有多少止而已,會修觀嗎?

問:曾聽師父說:「四念處的修習,並不違背念佛!」您的想法是這樣嗎?

答:是的!我是有此想法。依《阿彌陀經》的啟示,能一心不亂地念佛、願生淨土,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則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非常殊勝。而修四念處能增長智慧(般若),能對治一切煩惱(愛見)、令心清淨;此清淨心無煩惱擾亂,順於一心不亂、順於心不顛倒。亂與顛倒皆因煩惱擾亂之故,而修習四念處除滅煩惱擾亂,則有堪能成就念佛三昧;故言「學習四念處不違背念佛」。

你可以排個功課表:什麼時候修四念處、什麼時候念阿彌陀佛、拜佛。如此,平時就心不顛倒,臨命終時,決定心不顛倒!如果生存時不修四念處,常常地顛倒──「這個是可愛的、那個是可恨的!」臨命終時恐怕還是這樣子愛恨交織,對於往生阿彌陀佛國則有大障礙!

復次,凡夫多求,心常散亂難以專一。聽人說念藥師佛功德殊勝,消災延壽諸事吉祥,於是乎又發心念藥師佛;但心裡又想:「我念藥師佛,阿彌陀佛會不會不高興呢?」我們以凡夫的心情忖度聖人,這完全是不對的!我們讀《藥師經》得知,你念藥師佛時,若求生阿彌陀佛國而未定者,臨命終時,藥師佛會派八大菩薩送你到阿彌陀佛國去。所以,念藥師佛和念阿彌陀佛也是不衝突的。只要你願生阿彌陀佛國,誠心作如是迴向,一切的法門都可以幫助你一心不亂往生淨土的。

問:您認為修習四念處對於持名念佛、意欲求生極樂的人有增上力。但有的法師主張持名念佛應「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持名念佛的人兼修四念處,會不會間斷夾雜?

答:專心念佛、求生淨土,我是讚歎的!然而,修四念處亦有益於淨土法門,我認為不是間斷夾雜。修四念處能成就兩種功德:一、心不散亂,二、心不顛倒。念佛法門亦應具足此二種功德。然四念處令心不散亂、不顛倒,其力甚大,故念佛之人應借助於四念處。

信心是由智慧建立的!若能不斷學習佛法、得到四念處的智慧,進而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因而厭離娑婆、欣生淨土的心願非常堅強;此人求生淨土,決定會成功的。由此觀之,還可以說修四念處有間斷夾雜了念佛的過失嗎?

問:淨土法門主張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最穩當可靠。但另有說法,認為往生西方談何容易!?還是繼續在人間積聚福智資糧,等資糧夠了再發菩提心求成佛道比較穩當。那一種說法您比較認同?

答: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好。關於栽培智慧、福德資糧一事,其中福德資糧可以隨緣隨力地栽培,不必專心做這件事。如果你現在專志栽培福德,可能有危險。

初開始或許沒問題,但是因為你不是和佛菩薩共事,而是和凡夫在一起,時間一久就有煩惱了。本來是希望栽培聖道資糧的,結果起了煩惱、造諸惡業跑到三惡道去了,這不是很危險嗎?就算不造惡,福德多了,權力也會大起來,那時候還會想求生淨土嗎?

誠心念佛求生淨土是對的!但是,心作不作得了主是個問題。所以《阿彌陀經》上警告我們,要「心不顛倒」。譬如平常念佛時,心裡很誠懇、很用功;等到兒女有病了醫生治不好,佛就念不下去了……,這就是顛倒。若是兒女家庭什麼都很順利,其顛倒的功能雖現行而或不自知;等到臨命終時,這顛倒就出來了──「唉呀! 我要同我可愛的兒子、女兒分離了,心裡痛啊!我有很多財富,現在要分離了,心裡痛!」這樣還能念佛求生淨土嗎?

所以,平時就要修無常觀,要讀《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事如夢皆非真實,生存時如是訓練自己,不要執著、要放得下,臨命終時心很自在地就能往生了。你生存時不如是訓練,平日還是念念執著先生、妻子、兒女,執著財富權力,雖然也念佛,卻常在顛倒中,臨命終時還不如一個貧苦的人。貧苦的人沒有什麼可留戀的,臨命終時容易心不顛倒,順利地就能往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之人要修四念處。

問:「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持名念佛不能開悟,則《楞嚴經》何以作如是說呢?

答:《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等學品》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如,受想行識如,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佛如……。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五蘊是指凡夫的異熟果而言;今與無上菩提並論皆是如,平等無二,現前的一般的境界都是佛境界。但我們是佛境界嗎?我們在這兒走來走去,坐著、立著, 但我們還是凡夫;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有淺有深。我們沒有智慧,徘徊在膚淺的境界;若智慧高了,同樣一件事,境界卻不同。

所以,你不要講:「若持名念佛不能開悟,《楞嚴經》又何以如此說?」那是另一個大智慧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多數智慧膚淺,覺得學別的法門太麻煩,念阿彌陀佛很簡單;這就表示我們今天佛教徒的程度都是很膚淺的。雖然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一位念佛的人開悟了?

問:有人說修四念處是自力的,完全要靠自己。但是念佛則有佛菩薩的加持力,所以比較殊勝。長老的看法?

答:淨土宗的大德說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不只是你自己的力量,還有佛加被的力量,所以超過學習其他法門。為了勉勵念佛的人,這樣講也未嘗不可。但是,事實不盡然如此。我們學習了《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前面:「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何謂「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就是你修四念處、修止觀時,諸佛的威神會幫助你,不只是自力而已。我們讀《金剛經》時,前面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護念諸菩薩」這句話怎麼講?不就是加持嗎?你在修止觀時,佛菩薩也會幫助你的;你常常地精進用功,不需要別人說,自能感覺到佛菩薩對你有加持。所以,只要發菩提心真誠的在用功,佛菩薩都會照顧你的,而在你修行遇到困難時,也會拉你一把的,不只是念佛法門有佛力加持。

問:有云「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蘊含三藏十二部經義」?

答:這句話是有甚深義的,只有等覺菩薩才能真正明了。「等覺」就是等同正覺的佛;等覺菩薩的智慧,已達到相當於佛所覺悟的無上菩提,其道智周遍法界,所以名之為「正遍知」。而我們凡夫念佛時也只是念名號而已,能念出三藏十二部的勝義乎?
回頂端 向下
 
佛學問答四篇-淨土念佛篇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能量補給站 :: 靈犀能量 Soul Energy :: 宗教文選 :: 佛學常識-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