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color][/font][/color]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是焦慮病的一種。是指一個人突然間感到對身體的不適感覺,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size]
驚恐症與恐懼症的分別
驚恐症人士所害怕的是身體的不適和危險,而恐懼症所害怕的對象都是身體以外的特定對象,例如狗、昆蟲、怕高或社交場合中的人,雖然兩者都同是焦慮反應的一種,但對象和意義皆不同。
驚恐症
驚恐症可說是對危險和恐懼的過敏反應,起初通常是有一次身體突然感到強烈不適,可能是心跳加速、出汗、呼吸困難、胸口痛、胃部不適、麻痺、頭暈等。而當事人開始對身體不適產生極度的恐懼時,便以為這表示真正的危險,並擔心自己是否下一分鐘就會死亡。例如認為暈倒會不省人事,可能會心臟病發,甚至暴斃。於是,當事人會自然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亦變得特別敏感,這又會引發更多的恐慌發作,因為焦慮本身也可以引起這些生理的反應,增強身體的不適感覺,這些預期性的焦慮也就成了驚恐症的形成,造成惡性循環。
而部份驚恐症的人士也會發展出懼曠症,患者因害怕而逃避去一些他們認為會引致恐慌發作的地方,例如人多擠迫的地方,乘搭巴士或地鐵等。他們為了安全起見而儘量避免在這些地方出現,有些病人是十多年都沒有乘搭過地下鐵、隧道巴士或飛機等。女人患上懼曠症的機會亦較男人為高。
驚恐的範圍可以很廣泛。常見的是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恐懼,尤其當進入隧道,害怕一旦發生意外就無法逃脫。同樣也有對升降機、戲院這些封閉環境極之害怕,極力逃避的個案。有些人盡量避免社交場合,害怕與別人有眼神接觸,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變成別人的笑柄,這些是社交恐懼症的症狀。也有人是單純害怕一種事物或一個環境,像高空、閃電、昆蟲、蛇、毛茸茸的動物、黑暗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恐懼原本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逃離危險也是生物自保的天性,但當恐懼和逃避超出合理範圍,影響著正常生活的各種功能時,就可能是病,就需要認真醫治。
主要症狀
最小有以下4項症狀: 心跳加速、出汗、發抖、呼吸困難、胸口不適、作悶/噁心、頭暈、發冷/發熱、有麻木/刺痛的感覺、覺得喉嚨哽塞等
情緒/認知
害怕失控/黐線、害怕死亡、覺得周圍的事物不真實、覺得魂不附體等
其他病徵
憂慮再次發作、情緒低落、自信心下降、擔心發作的後遺症等
驚恐症的治療方法
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病者會感到 (1) 壓力很大、過度憂慮,時常預期恐慌發作;(2) 生活備受影響,很多事情不敢去做,例如不敢做運動、乘車,甚至逃避工作變成失業,失去社交生活,孤單寂寞;(3) 自我形象低落,負面情緒充斥,產生抑鬱情緒,嚴重的可能會有自殺傾向。
心理治療:
透過臨床心理學家的輔導而作出一些情緒改善方法,其中包括有支援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壓力管理及家庭治療等。
藥物治療:
一些抗抑鬱藥也可以有效控制驚恐發作的頻率和症狀。而抗焦慮藥物雖能使人鎮定,但有上癮及影響記憶的負作用,所以只能用一個短時期,但最好不用
藥物治療可獨立或結合心理治療使用;新一代的血清素調節劑能令腦部血清素及其他化學傳遞物質回復平衡,屬非依賴性藥物,經過一段療程後,大部份患者的病情亦會有明顯的進步。
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因此你的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組合。病人應該遵照及配合醫生的指示,令治療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認知行為治療的運用:
首先,要對驚恐症的形成和成因有正確的認識,明白生理和心理的關係。
呼吸訓練:很多人因急速呼吸產生不適的感覺,例如頭暈、感到窒息。學習腹部呼吸,每日自己在寧靜環境中練習二次,每次5-10分鐘,熟習後在人多的街上練習,以備恐慌發作時運用,能善用開來。
態度上的改變:減輕懼怕恐慌的感覺,認定恐慌發作並非想像中的危險和可怕,衹是身體的不適反應;恐懼產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自然反應,目的是當遇到真正危險時,人會作出適當的生理反應作準備。這種生理反應是會有時限,不會長久不停止的。訓練自己以此來看,就不會因焦慮而隨之產生惡性循環。
運用正面合理的自我對話,來取代負面句子:假如「好恐怖呀!不得了」,要學習反駁這些不切實際的自我對話,如「我應對得來!」、「我以前試過但沒有真正恐懼的事發生。」、「我衹要冷靜就ok了!」
(資料來源 :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及陳國棟醫生網頁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