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郭碧珊 - 把困難當作挑戰
說起心理學,不難令人想起精神分析論的開山始祖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 要理解他深奧難懂的「夢之解析」並不容易,不過,要簡單地了解心理學家所做的事,似乎也不太難。郭碧珊--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每天利用很難理解的心理學來治療情緒失調的病人。
行外人說心理學,不離大家都熟悉的佛洛伊德,不過,原來心理學還有許不同派別。
「心理學有許多學派,最深入民心,即是我們一想起心理學就想起病人躺在臥椅上,講述心理情況,然後由坐在旁邊的心理學家分析,就是佛洛伊德的學派,也就是精神分析學。但是,這個學派現在已經不流行。現在的心理學家不會叫病人躺在椅上,而多是面對面的傾談接觸。」
心理沒有醫生
我們聽得最多的名稱是「心理醫生」,其實以專業來說,是沒有「心理醫生」這個銜頭,治療精神病只有兩類人,其一是臨床心理學家,其二是精神科醫生。
「許多人對這兩類專業都有些微混淆,不能很清晰地分辨不同的功用。其實,臨床心理學家的主要功能是把所學的用在有病態的病人身上。」
「心理學有很多不同範疇,不是每個讀心理學的人都會成為臨床心理學家。有些人讀了心理學之後會應用在商場上,有些會應用在教育,也有用在研究方面,而臨床心理學就是了解某些與心理有關的病態,用一些經過研究認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
「臨床心理學家所讀的是心理學,不可以處方藥物;精神科醫生讀的是醫科,因此可以處方藥物,兩者雖然都是治療精神和情緒有問題的病人,不過所用的方法並不相同。
精神科醫生治療精神和情緒有問題的病人主要用藥物,而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法卻側重於與病人溝通,逐步幫助病人改變思想情緒。現在較流行的治療法,也是我常用的治療法就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甚麼是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建基於人類對事物的不同反應。一個人對事件的反應往往受主觀情緒影響而不是由客觀事實影響,因而令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行為及情緒反應。
「舉一個例:有些女性對年屆30歲仍未結婚會感到一定的壓力,怕被定性為無人問津。曾經有病人來見我時十分憂心地說:『我下個月就30歲了,怎麼辦?』對部分女性來說,30歲未婚可能有相當壓力,但卻不是每個女性都會對30歲未婚感到壓力。另一類女性因為選擇一些她們認為比結婚更重要的事,所以30歲仍未結婚。」
對於這兩種女性,「30歲」、「未婚」,是同樣的客觀環境,但是兩類人的感覺截然不同。由此可見,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很受其主觀情緒影響。
「有情緒病的人就是對同一件事的評估出現謬誤,臨床心理學家會與這類病人溝通,找出病人情緒上所出現的謬誤,然後逐步幫助病人糾正。另外,也要注意病人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是否困擾著他。」
「病人思想的謬誤就是用了自己的感覺(Emotional Reasoning)去判斷客觀存在的事實,可能客觀環境上是不值得擔心焦慮的,但是病人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
問題總有解決方法
郭碧珊說了另一個例子:有經常焦慮症的病人很害怕住酒店,因為怕火災。而事實酒店火災的機會率其實不高,但是,病人就是沒道理地擔心,這種就是以主觀感覺來判斷客觀環境所出現的「謬誤思想」。很多病人都知道自己的擔心不合理,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主觀思想。改善了病人的思想,臨床心理學家會鼓勵病人在行為上實踐。
「我們的生活通常都會有壓力,有焦慮的感覺其實是相當正常的,除非是病態,否則,不必因為有焦慮感覺就要見心理學家。」
有些病人是因為主觀感覺影響了客觀判斷,但也有些病人是因為客觀環境而產生抑鬱的,諸如欠債,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臨床心理學家又怎樣幫助病人緩解情緒?
「有些事是實際存在而不可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找一些解決的辦法。有些人不自覺地為自己定下了一些規條,所以在尋找解決方法時變得很無法可想。例如負資產的人可以考慮破產,不過,有些負資產的人認為破產沒面子所以不肯接受這個解決方法,無形中就是把可以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摒諸於外,而使問題永遠困在死局。我以為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分別在我們是否找得到。我們除了注意病人的思想行為,亦會實際為病人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不是萬能,郭碧珊表示,重性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鬱症,單靠改變思想和行為是很難改善病情。不過,對於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和進食失調症,尤其是暴食症,就相當見效。
所得與所給
情緒失調的人很怕被定性為精神科病人,每當普通科醫生建議病人見精神科醫生時,病人往往都嚇得半死,既然臨床心理學家可以幫助部分患輕性精神病的病人,轉介病人見臨床心理學家是否更容易為病人所接受。
「事實並不一定,視乎不同病人。有些病人聽到要見精神科醫生,怕被標籤為精神病人,當然會不高興,但是若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很多都會願意見精神科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所採取的治療法是透過聆聽、溝通來改善病人的思想,不少人都對這種治療有懷疑,每次見面以小時計診金,所得與所給究竟值得不值得?
「的確有人認為臨床心理學家是不值得的,有人會說是花錢找人談天閒聊。而且見臨床心理學家也不是一次過,通常都較長期,像處理一般焦慮症情緒病,療程都要12至16節,因為臨床心理學家必須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才可以幫助病人。」
「臨床心理學家的收費是不是很貴?相當見仁見智,如果以動輒願意用過萬元參加纖體減肥來比較,臨床心理學家的收費一點不算昂貴,最重要是病人衡量的價值觀,如果對病人有幫助,就是貴一點也值得。」
香港現時大約有200個臨床心理學家,大部分都是在政府各部門中工作。要見臨床心理學家一點不容易,先由普通科醫生轉介至精神科醫生,再由精神科醫生決定是否有需要才轉介至臨床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學在香港的歷史不算長,大約30年左右,以前在香港沒有這一科,而且普通市民對臨床心理學的認識不深,每每說起心理學家,就只會想起電影中的畫面,與我們主流所做的工作分別很大。而且政府投放的資源不多,對這行的發展是有一定影響。」
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在香港並不普遍,而且一直被視為收費不便宜而令病人卻步。
耐心最重要
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均有提供心理學學位課程和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的深造課程,而臨床心理學家必須取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郭碧珊也是在香港修讀臨床心理學,兩年碩士課程據她形容是相當緊迫的,除了要上課和交論文外,還要做5個實習。
「要成為臨床心理學家,最重要是有機會讀碩士課程,另外,個人的耐心也相當重要,因為病人的問題很多都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立即紓緩,臨床心理學家需要逐步逐步抽絲剝繭式處理,而且病人的焦慮和抑鬱這些情緒是藏得很緊密的,需要很大的耐性去引導病人宣洩。」
每5個人就有一個患了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可見情緒病的普遍性。郭碧珊對於治療病人的情緒問題有非常強的信念,她相信沒有患情緒病的人是不能治愈的,就是遇到較難處理的個案,都會抱著是自己的挑戰去面對。
如果我們都能夠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當做人生的挑戰,也許不會有太多情緒失調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