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開心, 邀請到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僱員發展服務高級顧問 - 吳艷華女士為我地講解 "慮病症", 希望大家籍此可以對情緒病認識更多
吳小姐曾經是我的輔導員, 我和她在輔導時建立了互信的關係, 能夠和輔導員建立信任, 相信可以令我們所分享及得到的都更多, 希望大家在輔導當中嚐試躺開心窗, 說中自己心中的綑綁, 放心讓輔導員進入我們的生命, 幫助我們走出黑暗
恐懼生病的迷思 - 「慮 病 症」
鄧先生四十多歲,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工作多年。去年,原本血壓不正常的父親因腦中風突然過世。當時,他和家人正身處海外,未及趕回見父親最後一面。
不久之後,他開始注意到自己偶爾會頭暈,起初並不在意,但有一回在家中與太太吃宵夜、喝了一點酒後又感到頭暈,便到樓下西藥房量血壓,發覺血壓稍高。次日他放了病假,醫生寫了一些藥給鄧先生。可是,頭暈的情形卻越來越讓鄧先生擔心會不會引起高血壓、甚至中風而終,自此他不時到各大醫院及診所接受各種不同的檢查,但都未能找出頭暈的原因。漸漸地,鄧先生避免接觸容易造成勞累的工作,甚至本來有高昇的機會也主動放棄。一般社交場合如喜慶宴會等都不大參加,與親友逐漸疏遠;假日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中。
到後來,鄧先生更不時請病假休息,還買了血壓計不時測量自己的血壓是否太高,變得整天緊張兮兮的,最後終於在太太堅持之下,聽從輔導員的建議到精神科求助。
鄧先生對自己身心健康方面的擔心超過了應有的程度,以致在反覆的就醫和檢查之下,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健康問題上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應有的關心或興趣,而且時時刻刻生活在焦慮恐懼之中。種種徵狀顯示鄧先生患上了「慮病症」。
慮病症 (hypochondriasis),顧名思義,是患者過分擔憂自己身體上有某種特定疾病。慮病症的基本特質是專注於害怕已罹患或正罹患某重大疾病的想法,這種想法常因錯誤解釋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引起,縱然醫生給予說明、指導,患者仍然強烈害怕自己身體有病。患者往往四處造訪名醫,做各種身體檢查,結果在一連串的求醫過程中,內心的疑慮一直未能化解,而恐懼的程度卻更加厲害。雖然患者也承認有可能是自己誇張了患病的想法,但他們無法克制此種擔憂。
曾有調查報告指出約有4%-9%的人罹患此症,男女比例並無顯著差異。此症患者對自己身體變化、他人生病訊息以及與疾病有關的資訊都非常敏感,過分擔心使自己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受到影響。生活壓力大或親友有相關身體疾病時,容易誘發此症。
目前治療慮病症以結合心理治療及藥物處理最為普遍。心理治療方面在慮病症的整體治療中居於核心地位,心理治療一方面可協助患者抒發鬱積的情緒、說出內心的感受;二方面逐漸讓患者領會外在環境狀況及內在心理困擾與症狀之間的關係;三方面鼓勵者患改善社會功能,如工作成效、人際關係等,循序漸進地改善慮病症所帶來的困擾。
當焦慮、不安程度太高干擾心理治療時,適時的藥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對自己身體的過度關注,與憂慮程度。降低其不安、緊張時,將有利心理治療的進行。心理治療往往要配合藥物治療、以及家庭重要成員的了解與合作,才能夠使治療效果達到理想。
資料來源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 僱員發展服務高級顧問 - 吳艷華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