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栽培新技術
規模化栽培香菇,對培養料滅菌和防雜往往是增加生產成本主要原因。為適應規模化、進而工廠化生產的需要,經多年實踐摸索出:用水煮法處理培養料、裝袋壓塊、處理菌種、開放接種、控制通氣養菌、變溫處理、加壓出菇的香菇栽培新技術。
1 水煮法處理培養料
1.1 培養料配方 鋸末(或秸稈粉、顆粒)70%—80%,麥麩10%—15%,玉米粉5%—10%,豆餅粉3%—5%,石膏、石灰各1%。視氣溫高低增減有機輔料,水煮前幹拌均勻。
1.2 水煮方法 分鐵鍋煮料與鐵槽蒸汽加熱煮料。①鐵鍋煮料:用盡可能大的鐵鍋,一次裝八成水,例如一個能裝300kg水的鐵鍋,每次只裝240kg水,加溫到90℃,取50—60kg幹料放入鍋內,當水溫再次升到90℃時開始記時,煮沸10分鐘,然後將煮成粥糊狀的培養料全部掏出倒在140—150kg幹料上充分混拌均勻。此時料水比約1:1.2。採用此法時要注意,鍋口上放幾塊活動木板,防止熱料濺起燙傷人,在板縫間用小平板鍬不時攪動以防糊底。②鐵槽蒸汽加熱煮料:是用蒸汽加熱鐵槽裡的水,一次處理1,000kg幹料時,則盛水1,200—1,250kg,放250—300kg幹料,保持90℃,煮沸10分鐘。到時打開出料口閘門,放入拌料池內於700—750kg幹料混拌好後拉出堆好。蒸汽管入水一端按耐熱軟管並綁在一木杆上,煮料時移動軟管以求煮料均勻兼有攪拌作用。投料時水溫達90℃,否則料易沉底結塊。注意蒸汽管外捆綁防燙保溫物品。安放水槽時應稍有坡度以利出料。出料時出料口前綁有編織筒,防出料四濺。拌料池低於水槽50釐米,或在出料口前挖個深坑,通過落差將煮好的料放小車的鐵桶裡,拉到別處與剩餘幹料混拌均勻。為充分利用煮料溫度殺死幹料裡的雜菌,混拌後蓋上塑膠薄膜,堆積2—3天后裝袋。也可以幹濕料混拌後趁熱裝袋,摞起後自然降溫後接種,放置15天后接種也無影響。
1.3 注意事項 ①水煮前幹料拌勻,水煮時攪勻,與剩餘2/3幹料混合時要拌勻;②幹濕料混拌堆積的地面用紅磚為好,以防積水;③注意安全防燙傷。
2 裝袋 壓塊
用稍厚的能裝6kg以上的方便袋做栽培袋,每袋裝料5.5kg,裝料後過秤,要保持料重相同。
2.1 裝袋 先做1個上寬50釐米,下寬20釐米的裝料斗,把方便袋套在下口上,通過上口裝料,防止直接用鐵鍬裝料損壞方便袋,又能提高工效。用兩根立柱將料斗固定,便於投、裝料。
2.2 壓塊 目的是使袋內培養料堅固成型並打好接種孔,除便於接種外,可摞起養菌、出菇。加壓後使栽培塊體積為15釐米×20釐米×30釐米。也可壓成20釐米×20釐米×20釐米的立方體採用壓杆辦法自做簡易壓塊機或連續式機械壓塊機。自製壓塊要注意:壓杆要用插銷連接;壓板上要有氣孔,以便排汽;最好用鐵板做可折式固定框,其長×寬×高為31釐米×20釐米×16釐米;壓板固定有上粗下細的4—6打孔杆,以便於接種。
3 菌種處理與接種
3.1 菌種處理 選菌齡適宜的菌種,使用前1周,將鋸末或麥粒菌種,全產掏出掰成小塊或用菌種切塊器切成小塊後,放入瓷盤或塑膠袋裡,稍壓成2釐米厚的塊狀體。上蓋報紙保持空氣相對濕度60%,3天后菌塊見白色菌絲長出,5—7天長成一體,手按有彈性感時可接種,不可再繼續放置,菌絲過於繁茂則易於形成菌膜,不利做菌種用。麥粒菌種亦同法操做。
3.2 接種 將成塊的菌種,切成條掰成塊放入4個接種孔裡,菌種最上層低於栽培塊料面1.0—1.5釐米,栽培塊摞起養菌時,使接種孔保留一定空隙並防止栽培料過分擠壓菌種。
4 摞袋養菌
4.1 控溫 接種後採用將栽培袋摞起來養菌,因此對溫度的掌握以中間的栽培袋溫度為准。①養菌初期:從接種後到菌絲完全佈滿料表面時止,中間袋內溫度以不超過20℃為宜,控制雜菌發生,因為袋內溫度過高特別是接種後第1周,會引起細菌、酵母類雜菌發生,尤其料裡水分大時會發酸,甚至發臭。②養菌中期:從菌絲佈滿料面到完全長入培養料內。在以中間袋內溫度不超過23℃的條件下,儘量拉大晝夜環境的溫差。變溫培養促菌絲粗、分枝多、節間短,有利於增加菌絲對養分的分解吸收。③養菌後期:從菌絲長滿袋到生理成熟前。此階段袋內溫度變化較小,有時略低於室溫,環境溫度保持在20—23℃為好。如果是在室外搭棚養菌,可通過增減摞的袋數,打開或蓋好塑膠薄膜等方法來控制溫度。
4.2 通氣 接種後的菌袋用自行車輻條橫向紮4個穿透的通氣孔,養菌中期用筷子粗的鐵筋擴大第一次紮的橫向通氣孔,再垂直紮4個穿透的通氣孔。夜間打開養菌棚兩頭以保證空氣暢通,室內養菌則用鼓風機抽走下部積存的二氧化碳,同時每次紮孔時都要注意袋溫,如有升高可能是雜菌滋生造成的,此時應設法降低溫度,控制雜菌繁殖。紮孔通氣後增加了培養料水分的散失,應注意適當保持空氣溫度,特別是養菌中期以後。
4.3 光照 進入養菌後期應拉開摞行間距離,使栽培塊表面受到散光照射。養菌初、中期通過遮蓋方法,使栽培塊處於黑暗條件下養菌。
4.4 倒堆 養菌期間經常倒換栽培塊的位置,力爭發菌速度一致。同時挑出有雜菌塊另處發菌。水煮料,有時個別袋內積存水分,料發黑有黏菌污染,可在袋底處紮幾個排水孔。放到地面上排去多餘水分,黏菌消失後再摞起養菌。
5 出菇管理
5.1 變溫處理 在預計到生理成熟前10天,開始對栽培塊進行變溫處理。用黑塑膠薄膜苫上摞起的栽培塊防陽光直射,提高塑膠小棚內溫度,達到28—32℃維持2天,再將栽培塊移到低溫室保持5—10℃、5—7天,然後在15—20℃下出菇。進行變溫操作時,鬆動塑膠袋與栽培塊的接觸,以利菌膜形成。調查證明,經過變溫處理比不處理出菇整齊度、出菇數、菇體質量明顯提高。
5.2 加壓出菇 加壓出菇是利用香菇出菇時有趨氧性的特點而採取的方法。①出菇架:出菇架對摞起出菇的栽培塊固定和加壓作用。②上架方法:將出菇架底層放上木板或硬塑板,其上碼第一行栽培塊直到碰到最上層橫杆,在橫杆下墊木板壓緊摞起的栽培塊。要想四面出菇(養菌後期就應確定),每摞留13—15釐米空間,如兩面菇也可分層擺放,每層塊間墊塑膠薄膜防上下塊聯結。碼到第5層時,用8號鐵絲在栽培塊外側做兩條拉筋(角鐵事先留孔)加固栽培架。全部栽培塊到頂後,分放幾塊木板加壓。加壓極限是以底部栽培塊不出現裂縫或碎塊為准,以壓力0.03kg/平方釐米左右為好。靠地面的橫杆下墊磚或木板,減輕出菇架的承重。因出菇架本身承重較小,可用四根橫杆在兩個擺好的出菇架間,借助它們再搭一個出菇架。③出菇管理:擺好出菇架後,用塑膠薄膜苫上出菇架,當菇蕾大量出現時,撤掉薄膜按常規要求進行出菇管理,稍有不同的是採用滴滲法或注射補充栽培塊水分,絕不要往栽培塊上噴水,空氣相對濕度變化在70%—85%。採收1潮後,撤去壓板,上下倒換位置,再加壓出菇。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農林水務局農技站 朱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