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是我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寶貴遺產。通過靜坐,可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如今,這古老的東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個強身健體的靜坐養生熱正在風靡全球。
印度裔美籍物理學家瑪哈里希把印度古代的瑜伽(相當於我國的靜坐)與現代物理學中的統一場理論結合起來,創編了自我調整身心的新方法-超覺靜坐,頗受世人青睞。他說:「人學會進入超覺意識狀態,內心會變得平靜,思想會變得富有成效,並能對環境發出輕快與協調的波。」科學家對此方法進行過實驗研究,結果發現人體在超覺靜坐時,全身肌肉放鬆,心率、呼吸及大腦電波緩慢,高度有序,耗氧量減少,基本代謝率降低,免疫功能增強,全身小血管舒張,血中腎上腺素與其他緊張激素下降、大腦皮層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皮層功能同步化增強,神經功能協調統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變化,對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及延緩衰老均相當有利。
練習靜坐,當推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郭老1914年留學日本,由於學習緊張,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徹夜不眠,整天沒精打采,多方醫治無效、1915年一次偶然機會在舊書店中購得我國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全集》,內有「靜坐」一章,郭老便每天照本聯繫,兩周後便出現奇跡:整夜酣然入睡,頭昏心悸消失,記憶力恢復正常,頑疾竟獲痊癒。於是,年輕的郭老便對靜坐作了一翻考證研究,追溯歷史,他認為靜坐來源於東方兩大文明古國-中國與印度。
我國自古以來,凡導引、打坐、吐納、行氣、按蹺、氣功等,都離不開靜坐,其鼻祖很可能是遠古時代的著名養生家彭祖,以後傳入儒家。據《列仙傳》載述:「彭祖,殿大夫也。歷夏至殷末,八百餘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8OO多歲當然是極為誇張的傳說,但他肯定是位高齡老壽星,這是無疑的。
印度的靜坐功瑜珈,是印度古代哲學的一個學派,也是閉目端坐,全身放鬆,控制呼吸,達到人靜狀態,我國的坐忘異曲同功。
郭沫若在其《靜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於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事實確是如此。不光是佛家與道家主張靜坐,以求頓悟,古代儒家也重視靜坐,認為「靜能生慧。」並把靜坐定為理學的必修課,甚至要求弟子們通過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以明理。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誡弟子說:「當靜坐涵養時,主要體察思繹道理。」
實踐證明,靜坐對腦力勞動者防治神經官能症、頭痛、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礙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近來有人提出,靜坐還有增強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潤澤肌膚的美容功效。
靜坐的具體做法:端坐椅子上、床卜或沙發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兩腳分開,放鬆腰帶,頭頸正直,下頷微收,背伸直,兩肩下垂,全身放鬆,閉目閉口,舌抵上顎,兩手交叉放於腹部,兩拇指按於肚臍上,手掌捂於臍下,然後排除雜念(初練時難以排除,以後雜念會逐漸消失,切忌操之過急),主動調整用腹式呼吸,要盡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氣,再慢慢地呼氣使腹部恢復正常。同時,將意識集中在臍下手掌捂處(丹田穴上),如此便可達到調身、調心、調息的「三結合」境地,進入一種似有似無、如睡非睡的忘我虛無狀態,這就是所謂「入靜」,會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輕鬆舒適。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鐘。結束後,兩手搓熱,按摩面頰雙眼以活動氣血,此時、頓感神清氣爽,身體輕盈,如同人體內在功能被啟動而迸發出來,這樣就能起到強身祛病的作用。
靜坐是養生方法之一,作用是靜以養心,還需與其他運動結合,發揮動以養身的作用,達到動靜交替進行,養身養心的目的。而不是飽食終日,坐著不動,無所事事。